“三下乡”青年行(七) | 盛宝金融科技学院“战旗飘队”回溯战旗历史,再现改革风貌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不懈奋斗。为深入学习党的思想战略,继上次的智慧农业推广调研之后,2022年7月12日吉利学院商学院战旗飘队伍来到有战旗村农耕馆进一步了解该村的历史面貌。
农耕馆背景
战旗村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亩,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展陈面积约3000平米,共分为三层,依次按照历史时代将三个部分贯穿起来: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农耕文化的源头,以及汉代农耕的文化的发展;第二部分空间设计提取川西林盘建筑元素,以典型巴蜀农耕生产生活为主,呈现出“天下粮仓”“海纳百川”的天府文化气质;第三部分主要以影像形式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巴蜀地区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到战旗村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事件。
麦收记忆
在战旗村天府农耕博物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馆内的相关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近现代关于麦收的农具有:六齿扬杈、捋耙、木锨、手摇扬场机、芟麦秆、推杈、桑杈、镇压器等等。其中,不少物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割麦子用的“芟麦秆”。剃头挑子、织布机等老物件吸引了群众的注意力,忍不住上前观看讨论,并感叹于先辈的智慧和勤劳。“看到这些老物件,一下就勾起了我对曾经儿时的回忆,有些东西我用过,还有一些东西,我见都没见过,这是我们生产生活所留下来重要的一个记录,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常回家看看,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留住美丽的乡愁。”一个村民感慨道。
舆地纪胜
在农耕馆最让人震撼的是活灵活现了王象之笔下的《舆地纪胜》里开凿金堂峡的场景,《舆地纪胜》记载:“鳖灵遂凿巫山峡,开广汉金堂江,民得安居。”今天,鳖灵凿峡的遗迹已经淹没在九龙长湖的波涛之下。三皇庙中丹隣狞可畏的當灵神像也不知所踪;不过,广汉三星堆有狞厉之美的青铜面具,他们是古蜀国高度文明的遗存,也许,我们能在那些青铜面具上看到釐灵的身影。不管怎样,鳖灵的功绩,釐灵的精神,鳖灵对成都平原文明进程的贡献将彪炳史册,亘古长存。
织布工艺
最后是手织布的呈现,手织布又名老土布、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勤劳的中国妇女用原始的木制纺车,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手织布织造过程极其复杂,包括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有采棉、清花、梳棉、头道并条、条并卷、精梳、二道(及三道)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并线、倍捻、经线、梳线、作综、穿缯丝、穿型版、吊机子、闯杼、掏综、栓布、织布等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能流传至今,堪称奇迹。它的图案可以从22中色线变化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更让人叹为观止。
成员感悟
这些农具说起来很常见,我们父辈都见过,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曾经辉煌一时的农具被尘封了起来。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不应该忘记传统的农耕文化。虽然这些农具现在派不上用场了,但是归纳到一起进行馆藏展示,也是对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原始的农耕生活用具,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渐行渐远。而我们海河农耕博物馆的成立,正好成了展示我们射阳民俗的一个窗口,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我们博物馆,来感受先辈的勤劳与智慧,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